文章结构#

RNN详解及其实战中,我们简单讨论了为什么需要RNN这类模型、RNN的具体思路、RNN的简单实现等问题。同时,在文章结尾部分我们提到了RNN存在的梯度消失问题,及之后的一个解决方案:LSTM。因此,本篇文章主要结构如下:

  1. LSTM 理解及简单实现

  2. LSTM 实战

  3. 经典 RNN 与 LSTM 对比

  4. 关于梯度消失

LSTM 理解#

其实,我们将 LSTM 与 RNN 说成两个并不可取, LSTM 依然归属于 RNN 之下,相比于使用线性回归方式来处理序列问题, LSTM 其实是设计了一个模块来取代线性回归算法。

LSTM(Long Short-Term Memory),翻译过来是长短期记忆法,其核心思想可以说非常的简单:既然 RNN 只能保存短期的记忆,那我增加一个长期记忆,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名?因此,LSTM提出了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,通过调整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之间的比例,来维持长期记忆的可靠,降低 RNN 的梯度消失问题。可以看到下方结构图中,模型输入由两个升级到三个,分别是当前节点状态 \(\mathbf{X}_{t}\),长期记忆:\(\mathbf{C}_{t-1}\),短期记忆 \(\mathbf{H}_{t-1}\)。输出状态依然是两个:节点当前状态 \(\mathbf{C}_{t}\),和节点当前隐藏状态 \(\mathbf{H}_{t}\)

LSTM结构图

那么问题来了, LSTM 是如何实现对长短记忆的控制呢? 这就不得不提众人所知的三个门:

  • 遗忘门:控制保留多少上一时刻的单元节点到当前节点

  • 记忆门:控制将当前时刻的多少信息记忆到节点中

  • 输出门:控制输出多少信息给当前输出

我们在分析三个门之前,我们先了解 这一概念。

#

从简化图中可以看到, 的感觉类似于电路中的一个开关,当开关按下,信息通过,而开关抬起,信息不再通过。实际也如此类似,是一个全连接层,输入为一个向量,输出为一个位于 [0,1] 之间的值。 我们来设计一个非常简单的遗忘门:每次学习状态之后,都遗忘一定的已学习内容,注意,这里的遗忘门与 LSTM 的遗忘门无关,单纯理解 这一概念。

# 一个线性层 用来计算遗忘多少
gate_linear = nn.Linear(hidden_size, 1)
# 一个线性层 用来学习
study_linear = nn.Linear(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# 此刻 h_t 是上一时刻状态
# 输出为 0 - 1 的值
gate = gate_linear(h_t)
# h_t 经过 study_linear 进行学习
_h_t = study_linear(h_t)
# 在输出结果之前,经过 gate 导致内容受损,遗忘了一定的学习内容
h_t = gate * (_h_t)

可以看到,如果 \(gate\) 值为 0,则历史信息均会被遗忘,而如果值为1,则历史信息则会被完全保留,而 gate_linear 网络中的超参数会不断的学习,因此一个可以学习的开关门就出现了。

但是,\(gate\) 作为一个浮点型的数据,对于 临时结果矩阵变量 \(\_h\_t\) 而言,其遗忘控制是全局的,也就是,当 \(gate\) 为 0 时, 其最终结果 \(h\_t\) 为全 0 矩阵。因此我们应该注意: LSTM 中并不采用这样的大闸门,而是采用对每个变量进行分别控制的小水龙头(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nn.Sigmode )

而在 LSTM 中,门主要使用 \(Sigmod\) 神经网络(再次注意,并非是激活函数,而是 Sigmod 神经网络)来完成。

下方是一个示例代码:

hidden_size = 5
sigmoid = nn.Sigmoid()
# 隐藏状态 为了方便计算,假定全 1
hidden_emb = torch.ones(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# 中间某一层神经网络
model = nn.Linear(hidden_size,hidden_size)
# 获取该层输出,此时尚未被门限制
mid_out = model(hidden_emb)
# 获取一个门 -- 注意:并非一定由该变量所控制
# 比如:也可以由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控制
# 代码为: gate = sigmoid(hidden_emb)
gate = sigmoid(mid_out) 
# 得到最终输出
final_out = gate * mid_out

在有了对门的基础知识后,接下来对遗忘门、记忆门、输出门进行分别分析。

遗忘门#

遗忘门涉及部分如下图所示: LSTM-遗忘门

其中,下方蓝色表示三个门共用的输入部分,均为 [\(\mathbf{h}_{t-1}\),\(\mathbf{X}_{t}\)],需要注意,这里由于三个门之间并不共享权重参数,因此公示虽然接近,但是一共计算了三次,遗忘门被标记为 \(f_t\), 列出遗忘门公式为: $\( f_t = \sigma(\mathbf{W_f} * [\mathbf{h}_{t-1},\mathbf{X}_{t}] + \mathbf{b_f}) \)\( 输出结果为取值范围为 [ 0, 1 ] 的矩阵,主要功能是控制与之相乘的矩阵的**遗忘程度**。 将 \)f_t\( 与输入的上一长期状态 \)C_{t-1}\( 相乘: \)\( C_t' = f_t * C_{t-1} \)$

一部分的 \(C_{t-1}\) 就这样被遗忘了。

记忆门#

记忆门涉及部分如下所示: LSTM记忆门

从图中可以看到,记忆门中相乘的两个部分均由 \(\mathbf{h}_{t-1}\)\(\mathbf{X}_{t}\) 得到, 其中,左侧控制记忆多少的部分,与遗忘门公式基本一致: $\( i_t = \sigma(\mathbf{W_i} * [\mathbf{h}_{t-1},\mathbf{X}_{t}] + \mathbf{b_i}) \)\( 与遗忘门相通,输出结果为取值范围为 [ 0, 1 ] 的矩阵,主要功能是控制与之相乘的矩阵的**记忆程度**。 而右侧,则更换了激活函数,由 \)sigmoid\( 变成了 \)tanh\(: \)\( \tilde{C_t} = \tanh(\mathbf{W_c} * [\mathbf{h}_{t-1},\mathbf{X}_{t}] + \mathbf{b_c}) \)$ 该公式负责的部分可以看做负责短期隐藏状态的更新,取值范围为 [ -1, 1 ]。

最终记忆门更新公式如下: $\( \tilde{C_t'}= i_t * \tilde{C_t} \)$

我们可以说 \(\tilde{C_t'}\) 是保留了一定内容的短期状态

状态更新#

LSTM-状态更新

在通过遗忘门获取到了被遗忘一定内容的长期状态 \(C_t'\) 和 保留了一定内容的短期状态 \(\tilde{C_t'}\) 之后,可以通过加法直接结合

\[ C_t = C_t' + \tilde{C_t'} \]

输出门#

LSTM输出门

输出门是三个门中最后一个门,当数据到达这里的时候,我们主要控制将长期状态中的内容 \(C_t\) 保存一定内容到 \(h_t\) 中,这里不再赘述 $\( o_t = \sigma(\mathbf{W_o} * [\mathbf{h}_{t-1},\mathbf{X}_{t}] + \mathbf{b_o}) \)$

\[ h_t = o_t * \tanh(C_t) \]

模型总结#

可以看到,所有公式的核心部分都是如此的相似: $\( \mathbf{W_c} * [\mathbf{h}_{t-1},\mathbf{X}_{t}] + \mathbf{b_c} \)$ 而这部分其实又只是简单的线性函数,所以 LSTM 比 RNN 高级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某一条公式,而是它调整了数据之间的流动,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融合,弱化了长距离下的梯度消失问题。

最后总的来看,LSTM 其实就是一个升级版本的的 RNN,他额外初始化了一个状态 \(C\), 用来保存长期的记忆,控制远距离上的参数权重。而输出也基本类似于此。

LSTM 实战#

实验说明#

完整代码实现可以点击这里下载。在完整代码中,我们共计使用了三个模型并对比了他们的效果,三个模型分别是:由我完全使用 nn.Linear 实现的 LSTM 模型、 使用 nn.LSTM 为基础的 LSTM 模型和使用 nn.RNN 为基础实现的 RNN 模型。

实验数据集采用 IMDB 数据集。主要由电影评论构成,长度不均,但是长度在 1000 左右的数据属于常见数据。数据集样本均衡,数共计 50000 个样本,训练和测试各有 25000 个样本,同时训练和测试的正负比例均为 1:1。

根据我们对 RNN 的了解,这样的长度是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的,所以很适合比较 RNN 与 LSTM 之间的区别。

为了方便代码复现,在实现中借助了 torchtext 来完成数据下载及加载。

为了证明模型真的有学习到一定的内容,所以对比实验中部分参数可能存在部分区别,可以在本地调整到同一参数进行细致的对比实验。

模型实现#

我们在这里分析一下由我实现的 LSTM 模型,并以此了解 LSTM 模型。(ps:个人能力有限,没能实现 num_layersBi-LSTM 两个特点,此外可能实现存在其他问题,欢迎给予反馈)

# 定义基础模型
class LSTM(nn.Module):
    def __init__(self, input_size, hidden_size, num_classes):
        """
        args:
            input_size: 输入大小
            hidden_size: 隐藏层大小
            num_classes: 最后输出的类别,在这个示例中,输出应该是 0 或者 1
        """
        super(LSTM, self).__init__()
        self.input_size = input_size
        self.hidden_size = hidden_size
        self.num_layers = num_layers
        self.fc_i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        self.fc_f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        self.fc_g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        self.fc_o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        self.sigmoid = nn.Sigmoid()
        self.tanh = nn.Tanh()
        self.fc_out = nn.Linear(hidden_size, num_classes)
    def forward(self, x):
        # 初始化隐藏状态 -- 短期记忆
        h_t = torch.zeros(x.size(0), x.size(1), self.hidden_size).to(x.device)
        # 初始化隐藏状态 -- 长期记忆
        c_t = torch.zeros(x.size(0), x.size(1), self.hidden_size).to(x.device)
        # 输入与短期记忆相拼接
        combined = torch.cat((x, h_t), dim=2)
        # 记忆门 -- 输出矩阵内容为 0-1 之间的数字
        i_t = self.sigmoid(self.fc_i(combined))
        # 遗忘门 -- 输出矩阵内容为 0-1 之间的数字
        f_t = self.sigmoid(self.fc_f(combined))
        #
        g_t = self.tanh(self.fc_g(combined))
        #  输出门 -- 输出矩阵内容为 0-1 之间的数字
        o_t = self.sigmoid(self.fc_o(combined))
        # 长期状态 =  遗忘门 * 上一时刻的长期状态 + 记忆门* 当前记忆状态
        c_t = f_t * c_t + i_t * g_t
        # 隐藏状态 = 输出门 * 长期状态
        h_t = o_t * self.tanh(c_t)
        # 降维操作 
        h_t = F.avg_pool2d(h_t, (h_t.shape[1],1)).squeeze()
        # 
        out = self.fc_out(h_t)
        return out 

超参数及参数说明#

MyLSTM 与 nn.LSTM#

名称

learning_rate

0.001

batch_size

32

epoch

6(3)

input_size

64

hidden_size

128

num_classes

2

此时: MyLSTM 参数量: 99074 nn.LSTM 参数量: 99328

由于我实现的 MyLSTM 与 nn.LSTM 有 254 的参数差,我本人并没能分析出来差别。 nn.LSTM 在实验时大概率比我的 MyLSTM 迭代更快,所以容易较早的过拟合,所以将其训练 epoch 砍半,也就是说 MyLSTM 使用 6 epoch 进行训练,而 nn.LSTM 使用 3 epoch 进行训练。两者可以达到基本相近的效果

另外在代码实现中 nn.LSTM 后面加了一个 nn.Linear 来实现二分类,参数量为 258, 所以 MyLSTM 和 LSTM 相差参数总量为 512。

nn.RNN#

名称

learning_rate

0.0001

batch_size

32

epoch

12-18

input_size

64

hidden_size

128

num_classes

2

此时: nn.RNN 参数量: 25090

由于实验样本长度在 1000 上下, RNN 显示出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,其中, 相较于 LSTM 更容易梯度爆炸、训练 epoch 更多、学习率需要调低等等问题,尽管如此依然不能保证稳定的良好结果。

举例来说,某学生学习阅读理解,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文章的情感倾向,但是学生只喜欢看最后一句话,每次都根据最后一句话来回答问题,那么他基本上是等于瞎猜的,只能学到一点浅薄的知识。

实验结果#

MyLSTM

nn.LSTM

nn.RNN

0.86

0.80

0.67

关于梯度问题#

  • RNN问题中,总的梯度是不会消失的。即便梯度越传越弱,那也是远处的梯度逐渐消失,而近距离的梯度不会消失,因此,梯度总和不会消失。RNN 梯度消失的真正含义是:梯度被近距离梯度所主导,导致模型难以学到远距离的依赖关系。

  • LSTM 上有多条信息流路径,其中,元素相加的路径的梯度流是最稳定的,而其他路径上与基本的 RNN 相类似,依然存在反复相乘问题。

  • LSTM 刚刚提出时不存在遗忘门。这时候历史数据可以在这条路径上无损的传递,可以将其视为一条 高速公路,类似于 ResNet 中的残差连接。

  • 但是其他路径上, LSTM 与 RNN 并无太多区别,依然会爆炸或者消失。由于总的远距离梯度 = 各个路径的远距离梯度之和,因此只要有一条路的远距离梯度没有消失,总的远距离梯度就不会消失。可以说,LSTM 通过这一条路拯救了总的远距离梯度。

  • 同样,总的远距离梯度 = 各个路径的远距离梯度之和,虽然高速路上的梯度流比较稳定,但是其他路上依然存在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。因此,总的远距离梯度 = 正常梯度 + 爆炸梯度 = 爆炸梯度,因此 LSTM 依然存在梯度爆炸问题。 但是由于 LSTM 的道路相比经典 RNN 来说非常崎岖, 存在多次激活函数,因此 LSTM 发生梯度爆炸的概率要小得多。实践中通常通过梯度剪裁来优化问题。